首頁 觀點文章
數據服務
解決方案
FAQ 熱門方案 最新消息 前往i-Buzz官網 國際行銷情報局 聯絡我們
觀點文章
越南市場

越南美妝品市場:機會與挑戰

2023/07/14

據研究,2021年彩妝品和個人保養市場營收達到將近22.9億美元。 預計每年增長 6.2% 左右(CAGR 2021-2025)。 保養品是當今最流行的,超過60%的消費者每天都在使用。 全國美妝品門市數量增速達40%。大多數商店往往集中在河內和胡志明市這兩個主要經濟中心。

 

越南美妝品市場發展情況

近日,市場研究公司Q&Me公佈了2022年胡志明市和河內兩大城市16-40歲女性受試者關於彩妝品消費水平的調查結果。 93%  25  32 歲女性定期使用保養品。 他們購買彩妝品主要透過三個購買通路:品牌門市、藥妝店和電商網站。 越南女性平均每月花在美妝品上的金額為436,000越南盾(約580台幣):使用最多的保養品是洗面乳(77%)、卸妝液(66%)、面霜、防曬霜(45%)、保濕霜(37% )、爽膚水 (36%)、精華液(28%)

 

越南流行的美妝品

目前,除了選擇韓國、美國、日本等知名彩妝品品牌外,越南製造保養品的良性提取而受到許多客戶的信賴,如CocoonSao Thai DuongThorakaoLana等皆來自經過嚴格測試的天然成分,符合安全標準,為消費者帶來最佳效率。

 

為什麼越南製造的美妝品越來越受歡迎?

美妝品是一種趨勢,不僅受到國際品牌的喜愛,越南美妝品也逐漸獲得顧客的信任。

 

提取自大自然  

目前,消費者對市場上出現的含有有害化學物質的彩妝品問題十分關注。 意識到這個問題,品牌商推出了多種含有天然提取物的美妝品,帶來最佳效果,對越南人的皮膚友好,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信賴。

 

價格

越南製造的美妝品通常比國際市場上的其他知名品牌更實惠但價格低並不代表品質差。 從大自然中萃取製成的產品,安全環保,這是消費者關心和信任越南產品的因素。

 

產品的多樣性

越南的美妝品製造商提供各種各樣的產品,從日常保養品、彩妝到護髮產品, 這種多樣性滿足了許多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

 

結論

越南的美妝品市場正處於發展階段。 這對國內外企業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保養需求正在增加,因此未來肯定會繼續強勁增長。

越南品牌擁有各種價格低廉的草藥和植物材料,因此這將是建立具有現代化生產線和先進技術的生產系統,來服務國內美容需求和國際出口的理想市場。

 

原文出自 [CP NHT] XU HƯỚNG M PHM GIA CÔNG HIN NAY  TH GII VÀ VIT NAM

 

i-Buzz Asia觀點 》

最受越南人關注的美妝品成分

由於越南位於熱帶氣候地區,大約85%的越南女性皮膚屬於「油性肌及混合肌類型」。因此,他們常面臨臉部出油、痘痘和皺紋等問題。根據i-Buzz Asia的調查結果,在過去一年中,越南人對於美妝品最關注的成分是維生素C、維生素E和玫瑰花瓣萃取物。

 

特別是在越南的農曆新年和最近的炎熱季節,許多越南網紅紛紛推薦了一系列新的美妝品。維生素C受高度提及,主要因具有調控臉部油脂分泌和保護肌膚免受陽光照射的特性,而維生素E受提及,則是有助於緩解痤瘡發紅並在炎熱天氣中保護肌膚。因此,越南市場上各品牌的精華液、粉底和面霜等產品紛紛選用這些主要成分,以吸引越南消費者。

 

此外,玫瑰花瓣萃取物的成分方面,除了散發出令人放鬆的香氣外,玫瑰花瓣萃取物還有助於提亮膚色、減少油脂分泌、減少粉刺、皺紋和皮膚炎症。去年年底,知名網紅HannahOlala與品牌LANCÔME聯名在Facebook粉專舉辦了口紅抽獎活動,同時推出產品的優惠折扣,吸引許多網友關注。 


越南美妝品牌聲量

越南網路上關於保養品牌在線上討論量較高,特別是The Cocoon Original Vietnam保養品牌經常被提及為其中一個受關注度最高的品牌,其次是兼具保養和彩妝功能的L'Oreal品牌。然而,從彩妝品牌的角度來看,Maybelline可以被認為是其中一個線上討論量最高的彩妝品牌,在調查期間引起了最多的討論。

 

Cocoon Original 除了是越南知名的本土保養品牌之一,去年底還與著名的越南饒舌歌手 SUBOI 合作,推出了COCOON x SUBOI 專案,並推出了全新產品 Dak Lak coffee body polish Dak Lak 咖啡身體磨砂),引起了越南網友的廣泛討論。Maybelline是其中一個討論量較高的彩妝品牌,除了舉辦促銷活動和推出新產品如Fit Me Fresh Tint。此外,一位越南網紅對於Maybelline口紅進行不實評論引發爭議,導致品牌需透過FB粉專做出回應,同時吸引許多網友討論而獲得高聲量。


i-Buzz Asia亞洲跨境行銷提供東南亞(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各地社群監測分析和市場分析報告。針對不同需求,包括產業環境分析、競品分析、產品分析和消費者洞察,幫助您解決出海將會遇到的疑難雜症。其他更深入的社群數據內容分析、KOL網紅顧問服務或社群行銷解決方案,i-Buzz Asia都能提供相關服務內容,歡迎聯繫我們獲得更多資訊。

市場洞察
泰國市場
2025/09/15

泰國口紅市場:市場現況與消費者偏好分析

泰國口紅市場:市場現況與消費者偏好分析
口紅已成為泰國化妝品市場的重要單品,尤其隨著全國美妝潮流持續升溫,其地位愈發突出。在社交媒體,美妝意見領袖以及韓流文化的影響下,泰國消費者對彩妝的關注已突破性別界限。無論女性或男性,皆越來越傾向以化妝作為展現自我風格與提升自信的方式。 根據《Bangkok Biz News》報導,口紅在泰國化妝品市場中佔比約 26%。此數據顯示,口紅是泰國消費者最重要且最受歡迎的化妝品之一。
馬來西亞市場
2025/09/12

馬來西亞醫美療程市場:美白針與水光針透過KOL帶動熱議風潮

馬來西亞醫美療程市場:美白針與水光針透過KOL帶動熱議風潮
馬來西亞是一個擁有多元族群的國家,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族群構成,各族群對於外貌與美容保養的看法也存在文化上的差異。然而,隨著社群媒體普及、國際審美觀念滲透,以及都市化生活型態的轉變,越來越多年輕族群,開始接受甚至主動追求醫美療程,將其視為日常保養與個人形象管理的一環。 i-Buzz Asia 將帶您探索馬來西亞醫美療程市場的熱議療程與傳播内容趨勢,並從中探索消費者關注要素,提供品牌審視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效切入市場,建立品牌知名度與信譽。
泰國市場
2025/09/10

泰國防曬服裝市場:探索 Uniqlo、Ingu 與 Body Glove 的行銷成功方程式

泰國防曬服裝市場:探索 Uniqlo、Ingu 與 Body Glove 的行銷成功方程式
根據泰國氣象局的資料,今年夏季自二月左右便已開始,雖然全國平均氣溫從 44°C 略降至 42°C,但氣溫仍高於 40°C,炎熱程度依舊不容小覷。面對酷熱天氣,泰國民眾越來越重視紫外線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因此開始積極尋找能有效防曬的產品。 本篇文章將根據 i-Buzz Asia 的觀察,深入探討泰國防曬衣市場中最受歡迎的三大品牌,並剖析這些品牌如何運用行銷策略持續穩居市場領導地位。
馬來西亞市場
2025/09/08

馬來西亞防曬服裝市場:揭示市場需求及產品使用痛點

馬來西亞防曬服裝市場:揭示市場需求及產品使用痛點
隨著馬來西亞全年高溫、高濕與紫外線強度居高不下,消費者對防曬商品的需求持續升溫,特別是「可穿戴型防曬產品」逐漸取代傳統防曬乳液成為主流選擇。防曬服裝不再僅侷限於戶外工作或運動場景,而是進一步融入日常生活、旅遊與時尚穿搭中,成為具備功能性與造型感的多用途單品。根據消費者分析報告,正向聲量佔優,反映市場接受度具有一定基礎。但另一方面,負面評價中對「悶熱」、「價格」、「材質」等痛點的頻繁提及,也顯示消費者對產品仍有相當高的期待值與實際使用落差。 i-Buzz Asia 將帶您揭示出防曬服裝市場的關鍵,未來品牌若能針對具體需求進行優化,將有機會在競爭中突圍並建立長期信任感。
馬來西亞市場
2025/09/05

馬來西亞防曬服裝市場觀察:頭部與腿部防曬需求高,多功能穿戴品掀起話題熱潮

馬來西亞防曬服裝市場觀察:頭部與腿部防曬需求高,多功能穿戴品掀起話題熱潮
在赤道氣候影響下,馬來西亞全年高溫多陽,平均紫外線指數(UV Index)常處於「高危」等級,促使當地人對防曬意識日益提升。除了傳統防曬乳產品外,具備「機能性+穿搭性」的防曬服裝(UV Protection Clothing)日漸受到關注。觀察消費者關注的防曬部位可發現,「頭部」與「腿部」是目前最常被提及與討論的防曬熱點,因此與這些部位密切相關的商品如多功能防曬帽、涼感防曬褲與遮臉防曬口罩,成為電商平台與社群媒體上的熱賣主力。各類強調UPF 50+、涼感材質、遮陽防風、穆斯林友善設計的服飾商品逐步進入主流平台與社群視野,成為時尚與機能兼具的新興消費趨勢。
新加坡市場
2025/09/03

新加坡汽車市場(II):掌握全球擁車門檻最高市場的三大品牌致勝關鍵

新加坡汽車市場(II):掌握全球擁車門檻最高市場的三大品牌致勝關鍵
新加坡是全球汽車市場中擁車門檻最高的國家之一,主要原因在於其「擁車證制度」(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 COE)一項為期十年的擁車許可證,為購車者所必須取得。2024 年,COE 價格持續維持在歷史高點:A 類車輛(小型車)超過 89,000 新幣,B 類車輛(中大型車)更高於 100,000 新幣,導致即使是如 Honda Civic 這類的主流車款,其總體擁有成本也可能高達 180,000 至 190,000 新幣。這不僅直接抑制了消費需求,也迫使各大車廠在新加坡市場上重新調整其行銷策略、優惠架構與品牌溝通方式。
歡迎與我們聯繫
將提供您客製化的顧問服務,謝謝您
聯絡我們